在高密度、高性能電子產品的制造過程中,BGA(Ball Grid Array,球柵陣列)封裝因其優異的電氣性能、散熱能力和高引腳密度,已成為主流封裝形式之一。然而,在SMT貼片加工環節,BGA焊點空洞率偏高始終是困擾眾多工程師與制造廠商的關鍵難題。空洞不僅影響焊點機械強度,還可能導致熱傳導效率下降、信號完整性受損,甚至引發產品早期失效。
作為專注SMT貼片加工十余年的高新技術企業,1943科技結合多年實戰經驗與工藝研究,分享BGA焊接空洞的成因,并提出可落地的工藝優化策略,助力客戶實現高可靠性、高良率的PCBA制造。
一、BGA焊接空洞的典型特征與危害
BGA焊點空洞通常表現為焊球內部或焊球與PCB焊盤界面處的圓形/橢圓形氣孔,尺寸從幾微米至數百微米不等。其主要危害包括:
- 降低焊點強度:有效焊接面積減少,機械可靠性下降;
 - 影響熱傳導:空洞阻礙熱量從芯片向PCB傳遞,導致局部過熱;
 - 干擾信號完整性:高頻信號路徑中空洞可能引起阻抗不連續;
 - 縮短產品壽命:在熱循環或機械應力下,空洞易擴展為裂紋,加速焊點疲勞失效。
 
尤其在工業控制、醫療設備、通信基站等高可靠性領域,空洞率控制已成為客戶驗收的核心指標之一。

二、BGA空洞形成的主要成因分析
空洞本質是焊接過程中助焊劑揮發物、水分或空氣被包裹在熔融焊料中未能及時排出所致。其成因可歸結為以下三類:
1. 材料因素
- 焊膏特性:金屬含量過高、焊粉粒徑過細會增加焊膏致密性,阻礙氣體逸出;助焊劑沸點過低或粘度過高,易形成高粘殘留物,難以排出。
 - PCB與BGA焊盤設計:大面積熱沉焊盤(如QFN/BGA底部)若未合理設計排氣過孔,氣體易被封閉在焊點下方。
 - 元器件或PCB受潮:未充分烘烤的物料在回流過程中釋放水汽,加劇空洞形成。
 
2. 工藝參數設置不當
- 鋼網開孔不合理:開孔面積比不足(<0.66)或厚度不匹配,導致錫膏釋放不充分或堆積過多;
 - 貼裝偏移:BGA焊球與PCB焊盤未精準對位,形成局部間隙,氣體滯留;
 - 回流焊曲線不優化:預熱不足導致助焊劑未充分活化;升溫過快使氣體來不及逸出;峰值溫度或時間不足,焊料未完全熔融潤濕。
 
3. 環境與設備因素
- 車間濕度控制不佳:高濕環境增加物料吸潮風險;
 - 氮氣保護不足:在無鉛焊接中,缺乏氮氣氛圍會加劇氧化,影響潤濕性;
 - 檢測手段缺失:未配置X-ray或3D AXI設備,無法及時發現并反饋空洞問題。
 

三、降低BGA空洞率的SMT工藝優化方案
針對上述成因,1943科技在實際生產中總結出一套系統性優化方法,已在多類高復雜度產品中驗證有效:
1. 材料與設計協同優化
- 選用金屬含量適中(88%~90%)、粒徑分布合理的無鉛焊膏(如SAC305);
 - 推薦客戶在BGA熱焊盤區域設計微孔陣列或導氣槽,提升排氣效率;
 - 對BGA器件及PCB嚴格執行烘烤規范(如125℃/24h),確保水分含量達標。
 
2. 鋼網與印刷工藝精準控制
- 鋼網厚度按BGA間距分級設定(如0.8mm間距采用0.12mm厚鋼網);
 - 開孔采用階梯鋼網或激光拋光+納米涂層技術,提升脫模率;
 - SPI(錫膏檢測)實時監控印刷體積、厚度與偏移,確保一致性。
 
3. 回流焊曲線精細化調校
- 預熱階段:150~180℃維持90~120秒,充分活化助焊劑并緩釋揮發物;
 - 回流階段:峰值溫度控制在240~245℃(無鉛),液相時間≥45秒,確保充分潤濕;
 - 冷卻階段:采用緩冷(≤2℃/s),減少焊點內應力與收縮空洞;
 - 在條件允許下,引入氮氣保護(O?<1000ppm)或真空回流焊技術,顯著降低空洞率。
 
4. 全流程檢測與閉環改善
- 貼片后通過高精度AOI檢測貼裝偏移;
 - 回流后采用X-ray對BGA區域進行空洞率定量分析(支持IPC-A-610 Class 3標準);
 - 建立空洞缺陷數據庫,結合MES系統實現工藝參數動態反饋與優化。
 

四、結語:以工藝創新驅動高可靠性制造
BGA空洞控制并非單一環節的優化,而是貫穿DFM設計、物料管理、SMT制程到檢測驗證的系統工程。1943科技始終堅持以“零缺陷”為目標,通過尖端設備、嚴謹制程與專業工程團隊,為客戶提供從打樣到量產的全周期SMT貼片解決方案。
無論您是研發階段的快速驗證,還是大批量生產的良率攻堅,我們都可為您定制PCBA加工方案,助力產品一次成功、快速上市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
		




2024-04-26

